1 2 3 4 5
学院首页
青年榜样 |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苏俊:秉承师恩,团结协作,砥砺前行
时间:2024年12月30日 10:19 来源: 作者: 最后编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点击数:


一、基本信息

姓名:苏俊

导师:周西华

专业:安全科学与工程

年级:22级

学历层次:博士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96年12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二、学习成绩

在课程学习方面表现优异,勤奋刻苦,成绩在专业名列前茅。研究生期间的平均绩点达到4.06,多门核心课程成绩在85以上。

 

三、学术成果

1.论文发表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其中,以第二作者身份在Energy(SCI 一区)发表论文3篇,分别为《Effect of CO2 injection on CH4 desorption rate in poor permeability coal seams: An experimental study》、《Step-by-step CO2 injection pressure for enhanced coal seam gas recovery: A laboratory study》和《Effect of CO2 injection on the gas desorption and diffusion kinetics: An experimental study》。在Scientific Reports(SCI二区)发表论文《Effect of CO2 injection pressure on enhanced coal seam gas extraction

》。

 

2.专利、学术竞赛、参会等其他科研成果

在学科竞赛中也屡获佳绩,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2021、2022和2023年辽宁省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论坛中获得二等奖一次、一等奖两次。获校第十一届十佳学生科技学术标兵提名奖,孙越崎优秀学生奖。

 

3.参与科研项目

积极参与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在《燃煤电厂烟气驱替煤层瓦斯与碳封存多场耦合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担任核心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参与实验测试、矿井现场测试数据收集与处理、撰写部分项目研究报告、撰写学术论文。

 

四、经验分享

学习方面:首先,科研需要我们阅读大量的文献。我们一定要养成每天看文献的习惯,不断更新我们的文献数据库。坚持下来每天阅读文献,会发现随着自己知识量的累积,后面读文献的效率会越来越快,文献也不会那么的晦涩难懂。其次,科研需要我们拓宽视野。科研需要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团队老师不断的在我们团队群里实时更新行业内的政策法规,和我们分享新闻实时报道,也会给我们分享一些好的期刊与文章,不断增强我们的科研素养。最后,科研需要我们沟通交流。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聆听行业专家、同学的汇报,让我对行业的发展有了清晰认识。在我参加学术论坛并做汇报时,导师们会对我做汇报的PPT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不但提高了我的科研学术素养,也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

科研方面:从三年前进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导师便叮嘱我们多去实验室学习,多多跟着师兄师姐们做实验。从参与团队实验系统的安装,到自己带领团队做实验,我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实验过程中可能仅仅微小的操作不同就会导致实验数据不正确,正常做着的实验仪器突然出问题,连续几天做实验后却要推翻自己之前的实验方案,不断修正……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的发生。做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一方空间里,不断失败、重复操作的实验不仅需要研究者的体力的投入,更需要耐心和毅力。

生活方面:科研是一条孤独的求索道路,实验的失败情绪更像是无底洞,而团队则是照亮这条路的光。相信做过实验的人都会发现,一个人做实验对于一个人心理和生理都是极大的考验。磨煤粉是一个又脏又累的活,当大家磨完煤粉发现手上脸上身上都是黑色时,大家会面对面哈哈大笑。当发现团队中有人意志消沉之时,一起吃吃饭,唱唱歌,可以使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运动能把负能量都发泄出去,跟课题组一起搞体育活动也会有比较好的融入效果,身体也更健康了,一举多得!

总结:科研不易,我们要勇做钻研科学、勇攀高峰的探索者。未来,我也将秉承师恩,团结协作,砥砺前行。

版权所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湾南大街188号(葫芦岛校区)邮编:125105 地址:辽宁省阜新市中华路47号(阜新校区)邮编:123000